政策文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銀保監主管部門:
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制定本指導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飲食文化,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各地優勢資源,明確發展方向和培育優先級,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產業體系,形成多元化、差異化的產業競爭格局。
市場主導,統籌推進。優化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助力企業和產業成長壯大。
產區引領,集聚發展。引導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品牌創建和宣傳推廣,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保障安全,服務人民。強化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確?!吧嗉馍系陌踩?。
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加強優質食用農產品原料品種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特色、珍稀農產品品種擴大繁育工作,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加工適用型原料品種培育,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圍繞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需求,大力開展加工專用品種資源的引進、測試評價和創新利用,優化原料品質和加工性能,擴大適用范圍。
鼓勵企業聚焦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適度向邊境地區傾斜,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發展規模化種養殖。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規范農獸藥、肥料、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嚴格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保護生態環境。鼓勵申報創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以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或與農產品原料種養殖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合作模式,組織專門機構或專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殖技術指導,形成長期穩定的優質原料供應來源,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專欄1 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 |
1.米面制品。河南、新疆、內蒙古河套地區小麥種植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吉林延邊、遼寧盤錦、湖北江漢平原、貴州榕江水稻種植基地;山西小米種植基地;廣西柳州糙米種植基地等。 2.植物油。黃淮海地區花生種植基地;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基地;長江流域油菜籽種植基地;西北地區向日葵、胡麻等特色油料種植基地;湖南油茶種植基地;青海春油菜籽種植基地;云南核桃種植基地等。 3.制糖。廣西、云南甘蔗種植基地;新疆北疆、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甜菜種植基地等。 4.水產品。福建、山東、廣東、遼寧、廣西、浙江等海水養殖基地;湖北、廣東、江蘇、江西、湖南、安徽等淡水養殖基地;江蘇盱眙、湖北潛江小龍蝦養殖基地;江蘇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基地;廣東湛江對蝦、金鯧、珠海海鱸養殖基地;福建寧德大黃魚、鮑魚養殖基地;海南羅非魚養殖基地等。 5.加工蔬菜。四川南充芥菜種植基地、眉山加工蔬菜基地;貴州遵義朝天椒種植基地;重慶涪陵青菜頭種植基地;湖南津市藠頭種植基地等。 6.蜂產品。黑龍江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椴樹蜜源基地;陜西延安、寶雞洋槐蜜源基地;陜西榆林棗花蜜源基地;新疆尼勒克黑蜂蜜源基地;武陵山區五倍子蜜源基地;廣東茂名荔枝龍眼蜜源基地等。 7.乳制品。內蒙古、寧夏牛乳生產基地;遼寧娟姍牛乳生產基地;陜西、山東、云南羊乳生產基地;廣西、云南水牛乳生產基地;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牦牛乳生產基地;新疆特色乳(駱駝、馬、驢)生產基地等。 8.罐頭。山東臨沂、安徽碭山黃桃種植基地;湖北十堰、隨州香菇種植基地;山東濰坊蔬菜、煙臺蘋果、煙臺山楂種植基地;四川生豬養殖基地;廣東英德麻竹筍種植基地;福建漳州雙孢菇種植基地;云南野生菌種植基地;新疆番茄種植基地等。 9.調味品。重慶江津青花椒種植基地;海南胡椒種植基地等。 10.白酒。貴州仁懷、四川川南糯紅高粱種植基地;青海青稞種植基地;湖北黃石苦蕎種植基地;山西呂梁高粱種植基地等。 11.葡萄酒。寧夏賀蘭山東麓,新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山東煙臺,河北昌黎、懷涿盆地,云南迪慶葡萄種植基地;吉林通化野生山葡萄種植基地;遼寧桓仁冰葡萄種植基地等。 12.飲料。湖北宜昌柑橘種植基地;廣西桂林羅漢果、百色芒果種植基地;陜西蘋果種植基地;云南,海南興隆、澄邁咖啡豆種植基地;海南萬寧諾麗果、文昌椰子種植基地;貴州刺梨種植基地;河北承德山杏仁種植基地;寧夏、青海枸杞種植基地;江西贛南臍橙種植基地等。 13.制茶。浙江杭州龍井茶種植基地;江蘇洞庭山碧螺春茶種植基地;四川峨眉山、海南白沙、山東日照、貴州綠茶種植基地;安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種植基地;福建烏龍茶、白茶、花茶種植基地;湖北咸寧青磚茶、恩施富硒茶種植基地;廣東英德、海南五指山紅茶種植基地;廣西六堡茶種植基地;云南普洱茶種植基地等。 |
(二)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支持各級政府立足本地特色食品產業資源,加強高水平規劃布局,引導企業向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集中,放大產業集群效應。瞄準產業上下游配套要求,擇優引進農產品預處理、冷鏈物流、包裝印刷、電子商務等企業,推動生產要素優化升級,形成若干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大力開展品牌和渠道建設,發揮聚合輻射效應,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引導各類成長型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加強分工協作,做大做強專業領域產品和品牌,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打造特色主導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等,鼓勵成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中介組織,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加強集工藝技術研發、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區供電、供水、供氣、固廢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支撐傳統優勢產區高質量發展。加強預冷、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補齊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